2)第八十一章 进献番薯_红楼欢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植。这可是灾荒之年,老百姓的保命神器,满清就是靠着番薯,养活了四万万国人,享国祚二百余年。

  这番薯又名红薯、甘薯、山芋,俗名地瓜,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重要粮食作物,功同五谷。从“番”字即可知,它原本是海外“番”地的物产,后来才饱了国人的口福。呐

  番薯原本产于美洲。16世纪西班牙殖民主义者侵占美洲和吕宋(今菲律宾)后,番薯便被传播到吕宋。当时,南洋、吕宋一带已有许多中国人侨居谋生。

  据说,明朝万历年间,多年在吕宋从事贸易的福建长乐籍华侨陈振龙,见吕宋各地“朱薯被野,生熟可茹”,便想将薯种引进国内,以济民食,但西班牙当局却禁止此物种外传。

  无奈,陈振龙只好设法,私下购买几英尺薯藤,并向当地人学得栽种方法,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偷偷“截取其蔓尺许,挟小盖中”,携子陈经纶回到福州家乡。

  回国后,陈经纶生怕番薯不适应在当地生长,便先在“本屋后纱帽池边隙地试栽”,结果一举成功。

  他将收获的番薯,呈献给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并上书“敬陈种薯之利益”,建议官府推广种植。

  金学曾是一个有头脑的官僚。他最初并不盲目相信,随“即觅地试栽。待收成之日,果有成效”,才决定在全省推广。

  适逢福建大旱,为备荒计,金学曾特地敦聘陈经纶为“门下士”协助推广番薯,饬令所属各县如法授种,还刊印《海外新传七则》教导农民掌握种植要领。

  当年,闽省各地即告番薯大丰收,灾民由此渡过了荒年。自此之后,番薯便在福建大范围地安家落户,开花结果。

  后人为纪陈振龙引薯之功,还特地在福州乌山立了一座“先薯祠”,诵诗曰:“种薯功与课农兼,闽海家家乐利沾。三百年来修缺典,名山祠宇瓣香沾。”

  粗晓中国戏剧文化的人,都能流利地背诵出这么一句台词:“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自此几百年后,番薯就仍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主要口粮之一,不知养活了多少人。

  贾珙望了望车窗外的天色,此时离辰时尚早,再说城门也未开,并不急于一时。于是,贾珙撩起门帘就下得车来,焦大早就将陈振龙押在贾珙面前。

  接过焦大递过来之物,贾珙拿在手里观摩半天,却是和他前世所见的番薯很像。贾珙用手掰开一块尝了尝味道,确定是番薯无疑。

  当下,贾珙满是欣喜地问陈振龙道:

  “陈振龙,你是从何处得来此物的?”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