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47章 牛屋轶事 西屋烫脚吓一跳_我在深圳的青葱岁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戚,河南的朋友,山北的老表,家里的被褥不够,就到牛屋里借宿,慢慢的遇到红白喜事,人多,家里挤不下,也到这里来住一晚,牛屋里堆满了麦穰子,滑溜溜的,躺上去很舒服的,随便盖个薄毯子就能美美地睡上一个暖和觉。

  最后,牛屋还有一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里是故事的天堂。有时候不知道谁从哪里借来一本书,往往都是没了书皮,或者卷了边的,纸都已经泛黄了的,还有好多的繁体字,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有个识字的人在那里吃力地,磕磕巴巴地读着,遇到了生僻字,就给糊弄过去了,不过,听众们并不在意,听得还是很认真。就连旁边吃饱了草料,喝足了水,卧下休息的牛儿们,似乎也在一边反刍,一边听得入了迷。

  我记得在牛屋里听过《烈火金刚》,《杨家将》,《七侠五义》,《童林传》等,后来的好些书还是我给他们读的呢,不过很多都是断断续续的,不是全本。也有专门来庄里驻扎下来唱大鼓说书的,表演把戏的,他们也都趁着这农闲的时光来挣点外快养家,那自然是要住在牛屋的。唱大鼓的都能连续说上一个多月,玩把戏的也至少七天八天的,不过,他们是不要钱的,自己做饭吃,结束了之后,会扛着口袋从村西头开始,挨家挨户的讨粮食,麦子,玉米,甚至红薯干都可以的,一家只要一碗,一般情况,无论是去听过还是没有听过的,都会给的。

  除了这些节目,还有就是我们东西两庄的老人们,他们里面有当过国民党兵的,有当过游击队的,有当过马匪的,有给地主家做过长工的,有经常溜街串巷做小买卖的,有逃过荒要过饭的,有读过几天私塾的,有四处漂泊唱戏的的等等,他们年轻时候看到的,听到的,经历到的事情是奇奇怪怪,各不相同,到了这个年纪,都喜欢回忆一番这属于自己的故事,同时还不忘记往里面添加一些博人眼球的佐料。

  说实话,有些故事,他们都讲了不知道多少遍了,我们也都不知道听了多少遍了,可是每次大家伙都还是听得津津有味,直咂舌头,很是享受。最刺激的是鬼故事,也不知道大人们是从哪里听来的,反正说的是有鼻子有眼的,让人吓得一愣一愣的,汗毛都竖了起来,浑身起鸡皮疙瘩。

  这个说,后山的黄庄死了一个大闺女,是用腰带上的吊,这到了阴间没有腰带了啊,所以她就整天提着裤子,怕羞啊,就想找个腰带,那鬼魂一天到晚就在坟头附近游逛,拦截路人要裤腰带。要是晚上从那里经过,听到有哭声,就赶快把腰带解下来丢在那里就走,鬼魂是不会追你的。

  那个说,河北的小孩林埋的都是夭折的小孩,他们一到了晚上就挑着灯笼在一起打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