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十六章 赋诗大雁塔_渭北上门女婿后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众人站在大雁塔顶层的窗口东张西望,南看北瞧,好景连片,风光无限,感慨万千,兴奋不已,红梅又有了新的提议:爸爸、妈妈、姑姑、姑父,我们两家五口人今天来登大雁塔,也许是咱们500年前修下的缘分,总得留下点纪念吧。可是,你看,要是像这些游客那样,在粉白的墙上写一些“某某某到此一游”的话,不是太庸俗了吗?我提议,咱们仿照古人雁塔题诗,每人做一首七言绝句,莫管声韵,只要是七言四句就行。

  德仁说:要是五言绝句呢?

  红梅笑笑:当然也行。爸爸,你既然这么有兴趣,那就从你开始。

  德仁说:也好,反正每人都要做一首诗,我就来个抛砖引玉。

  登大雁塔有感

  巍巍大雁塔,

  光辉耀中华。

  风光看不尽,

  回首千年遥。

  红梅高兴地:爸,你这块砖头抛得不错,既写出了大雁塔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也在观赏西安风光中,回首着千年往事,怎不激动人心呢?

  黄忠志说:德仁哥做得好,红梅评论得更好,我做一首,滥竽充数吧。

  巍巍宝塔耸云端,

  萧萧风声响耳边。

  千年历史眼前过,

  人民当家谱新篇。

  红梅说:好诗,前两句写了大雁塔的雄伟高大,后两句抚今追昔,歌颂了新时代。

  鸳鸯说:滥竽充数的诗都得到赞扬,我这不会作诗的人也要吟诗了。

  昔人已远去,

  空余大雁塔。

  五人来登塔,

  心里乐开花。

  红梅拍手称赞:好一个姑姑,还说你不会作诗呢,这首诗开头套用崔颢《黄鹤楼》的开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巧妙之极。三四两句,喜气洋洋,一扫崔颢诗中忧愁悲伤的情调,这应该算一首好诗。妈,下来该你作诗了。

  秀兰把脸一红:作诗是你们文人学士的事情,哪有我们土包子的份儿。好了,红梅,你作一首诗就算收尾了。

  红梅笑了:妈,不行,坚决不行,你平时说话一套一套的,哪里就不会作诗呢?顺口溜、打油诗都行嘛。

  秀兰用食指戳了一下红梅的额头:死女子,就你的瞎点子多,你这是打鸭子上架呢!好,我只好关公面前耍大刀,班门弄斧了。哎,我这可是一句六字的了。

  一塔出世咯噔,

  二鸟惊飞扑棱,

  五人登塔踢腾,

  咿呀作诗比胜。

  秀兰的诗是用陕西方言朗诵的,每句读了前面四个字稍作停顿,再读后边两个字,每句最后一字都读去声,音韵铿锵,风趣盎然,惹得大家笑成一片。红梅笑得肚子疼,扑过去抱住秀兰:妈,你真幽默,你的这首诗作得最好,生动活泼,绘形绘声,堪称第一。妈,你是怎样想的?你咋能想出这样好的诗句呢?

  秀兰笑笑:哎呀,这算什么诗嘛。农村人不是常说,猪吃桃核咯嘣,猪喝恶水(泔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