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05章 七国论!(下)_镇抚大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05章七国论!(下)

  扶苏默然。

  他对燕国还是有所了解。

  当年山东名士苏秦提出六国合纵抗秦的邦交战略。

  在首说赵国失败后,苏秦没有去说魏、韩,而是直接去找到了燕国。

  苏秦对燕王的游说中,很直接的点名了燕国邦交战略之失误,而这其实未尝不是整个燕国历史的缩影。

  “.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之忧,无过燕国矣!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以赵为蔽于南也!秦赵相弊,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所以不犯难也.燕之攻燕,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

  苏秦当时讥讽的便是燕国‘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忧’的邦交政策,而这却是典型的燕国式政府迂阔。

  这种迂政邦交,最大的症结便是没有清醒的利益判断,时时事事被一种大而无当的想法左右,邦交经常的摇摆不定,虽当时燕文公被典型,但其后不久,燕国立即退出合纵而与秦国连横,重新回到迂阔老路上去了。

  再后来的燕国邦交,更是以反复无常为天下公认。

  甚至获得了‘燕虽弱小,而善附大国’的口碑,乍看之下,这种邦交貌似是英明的强国邦交战略,但燕国并非强国,更没有一统天下之雄心,这种所谓的远依附而近为敌,完全是在自毁前路。

  暗地里扶苏也曾思考过原由。

  在他看来,燕国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就在于迂阔的王道精神,在于老牌王族诸侯的贵胄情结。

  田齐、赵国都是新兴国家,与姬姓天子后裔不能同日而语。

  正是出于对实际利害缺乏权衡而对强大邻国的‘身世’念兹在兹的嫉妒,导致了燕国邦交的积重难返,甚至是陷入到长期的迂腐。

  燕国君臣上下,每每不切实际,对扎扎实实的实力较量感到恐惧,总是幻想以某种貌似庄严肃穆的圣王德行来平息严酷的利息冲突,而对真正的变法退避三舍敬而远之,这种虚幻混乱的迂政环境,也是最终乐毅坚决逃离燕国的原因。

  乐毅对燕国的迂政传统认识十分清醒,明知无力改变而不愿再做无谓的牺牲。

  大秦虽无燕国之迂腐,但朝臣却已有燕国对‘出身地位’的执念了,长此以往,秦国恐也会陷入到积重难返的状况。

  若真到了那时,大秦真有余力去改革吗?

  真的不会为迂政影响?

  扶苏不知道。

  但他心中其实已有答案。

  嵇恒继续道:“至于楚国.固楚亡楚皆分治!”

  “分治的轴心,在于国家权力的分割。”

  “战国之世,中原各大国都开始寻求变法图强,变法强国之浪潮此起彼伏,在这么多大国中,唯有楚国,只有过一次短暂的中途变法,其后的变法思潮只要一有迹象,则会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