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十二章 以卑职举劾高官_家父李隆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忠嗣这次离京,要带走三个姓郭的,郭虚己,郭英乂,郭晞。

  那么李琩自然就要来送一送自己的幕僚郭英乂了。

  离京的队伍大约三百多人,其中一半是王忠嗣的幕僚,也就是他的军师集团,剩下的,是他从长安自行辟易的一些具备某些特长的候补官员。

  这些候补可都不是一般人,他们大多是科举出身,只不过眼下吏部没有缺,轮不到,可总闲着也不是个事,所以经常被各藩镇节度使召入帐下,以期用另外的方式崭露头角。

  自从开元二十年以来,由于边境用兵愈烈,财政愈发紧张,李隆基开始不断的削减内地府兵数额,同时大量靠着科举上来的士子,也无法得到合理的安置。

  这就导致失业的进士越来越多,杜鸿渐有个宰相的族叔,才混了一个王府幕职,可以想象那些没有背景的人,自然境遇更惨。

  逐渐的,科举考试的难度大增,而大量考中又无法安排的士子,形成了一股大唐独有的风气:宦游。

  也就是极为频繁的工作调动,或远涉山川,任职边郡穷邑,或遭贬谪,飘零四方,或者没工作,四处奔波投简历。

  历史上开元天宝时期,大量的名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綦毋潜、储光羲、崔颢、杜甫等等,基本都有宦游经历。

  而天宝年间李林甫搞出来著名的“野无遗贤”,并非是真的是嫉贤妒能,实在是朝廷安排不了啊。

  他再小肚鸡肠,也不会将刚刚入仕的年轻人放在眼里,不过他那次干的确实有点离谱,你好歹录取几个意思意思,一個不要,断了士子们的上升渠道,全跑节度使那边去了,这才导致安禄山兵强马壮。

  而王忠嗣这次离开,朝廷又赋予了他一项新的权利,兼任朔方营田使,而且还是李林甫提出来的,圣人也准了。

  看似是给了王忠嗣在朔方,更大的行使职权,实际上是告诉王忠嗣,别特么总惦记着跟朝廷要钱,自己想办法。

  营田使,就是掌管藩镇屯田诸事,这是一种搜刮之权,不能以字面意思去理解。

  李琩在长安城郊外,远远看到了这支队伍出了城门,其中一些人气质斐然,一看就不是平凡之辈,可惜李琩都不认识,也叫不上名字来。

  王忠嗣策马在前,见到官道旁驻马而立的李琩,只是眼神一扫,便转移了目光,丝毫没有打招呼的意愿。

  李琩刚刚用张二娘狠狠恶心了太子一把,导致整个太子党眼下的士气非常低落,就连区区十万贯都没几个人敢去争,李适之也察觉出圣人对太子的不满,明明答应帮忙,结果失信了,王忠嗣如今很颓丧,看李琩也越来越不顺眼。

  巧了,李琩看他也不顺眼。

  我不会因为你在历史上的名声不错,就刻意巴结,也不会因为李林甫臭名昭著,就与其疏远。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