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1章熹平石经_汉末之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美景在人山人海的践踏下,将不复存。

  洗漱之后,刘凡乘车前往开阳门,准备去观摩这个时代最负盛名的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雕刻在开阳门外的太学讲堂旁。

  熹平石经为雕刻在石碑上的经文,因为熹平年间雕刻,所以叫熹平石经。

  此创举开创了石经的先河,对两汉经学影响意义重大。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法定为教科书,设专门博士官讲授,成为判断是非标准与决策依据。

  儒学被定为官学,必须有一部标准本作为评定正误的依据,然而,皇家藏书楼里的标准本“兰台漆书”却由于**而遭偷改。鉴于此,蔡邕向汉灵帝提出校正六经、刊刻于石的奏请,获许。

  蔡邕为当世大家,博学多才。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由蔡邕石书。

  镌刻四十六碑,碑高一丈,广四尺。约有二十万字,皆为儒家经典。

  蔡邕此举,纠正了俗儒的穿凿附会、臆造别字。起到了对文字统一的作用。

  熹平石经始立之时,天下儒家士子皆以其为教材范本。它订误正伪,彻底平息了文字纷争。

  天下士人不远千里来到洛阳观摩熹平石经。其观视及临摹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蔡邕也因此誉满天下。

  即便是有厚厚的积雪覆盖,太学讲堂前也零零散散的站着不少人。

  在亲卫的拥簇下,刘凡从车上走下来。

  少有人知道,眼前这传中朴素的人是赫赫有名的骠骑大将军,毕竟每日来观赏经文的达官贵人太多了。

  刘凡在停在一面石碑前观摩周易,所有石碑的字体一律采用隶书。

  对着这些石碑,一看就是一天。

  六经皆为孔子所做作,其中包含着他的精华思想,复杂难懂,其深刻的寓意绝对可以垂拱万世。

  当世闻名的经学大儒才能阐发出其中的微言大意。

  天黑之时,刘凡方乘车离开。

  匹夫可为百世师,一言可为天下法。

  一连十日,刘凡早出晚归,都沉浸于石经之中,将这些儒学经典全部看完。

  刘凡在其中观察到了从春秋战国时期,到这个时代的思想演变。

  那寓意深刻的政治思想,许多人一辈子都揣摩不透。

  很多经书刘凡看不懂,但他都暗暗记录下来,他准备明日去拜访当世最负盛名的经学大家杨赐。

  那个曾暗中相互过他,却一直不曾见过的杨赐。

  刘凡得知杨赐暂时居住在太仆杨彪府中之后。

  翌日清晨,乘车来到太仆府。

  门人见是骠骑大将军拜访,立刻迎进。

  此时太仆杨彪正在早朝,杨赐在府中。

  正堂之上,杨赐正坐于上,刘凡被请入后,杨赐起身,对刘凡作揖。

  刘凡亦长揖一礼。

  杨赐请刘凡入座,言道:“骠骑大将军大驾光临,可有事乎?”

  “吾观一字石经十日,多有不解。前来请教!”刘凡正座后,拱手说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能有此言,绝为大儒,骠骑大将军怎么有不解?”杨赐笑问道。

  “此非吾所言,为无名先圣言,吾只是以此为志也。儒学博大,吾幼学兵法韬略,少有接触儒学,对此一知半解。”刘凡对杨赐回道。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