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10章 郭教授的讲座_犯罪心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初中学生心理》(1981)、大西诚一郎的《初中生的心理与教育》(1954)等。在西方,少年心理学往往与青年心理学结合在一起,作为青年心理发展的开始阶段。

  在中国,单独的少年心理学的研究还不多,大多结合在儿童心理学或青年心理学中。有些研究青少年生理发育的学者,更多地着眼于少年期是性机能开始的时期,并称这一时期为青春期。”

  有一名同学听到郭教授说的内容赶紧开口问道:“教授,您刚才说的怎么都是一些儿童还有初中生的心理知识啊?我们现在都已经是高中的学生了啊?还有为什么我们中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会这么少呢?”

  郭教授听了对方的提问后回答道:“你的问题提得很好,大家有没有发觉其实在少年时期大家受到的影响会很大,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但是主要的影响来自父母、同伴以及学校。首先,就父母对少年社会化的影响而言,它的作用是最明显最主要的。由于少年经常地接触到父母的言行,这种长期的紧密的联系使得父母的影响超过了其他方面。从我们出生开始就是一张白纸,而我们的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是他们先用画笔在我们这张白纸上进行作画,父母对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他们对子女的教养方式起作用的。研究资料表明:对子女表示无条件的爱的父母,帮助少年发展了积极的恰当的与他人的关系,培养了对他们自我概念的信任,以及积极的自尊。而表示拒绝和敌意的父母则会导致少年在学习、智力、同伴关系、与成人的关系等方面的困难,会导致心身疾病,甚至犯罪。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少年社会化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少年对父母的教养方式的看法。研究资料表明:较为积极的自我概念与少年认为其父母比较接受他们,很少使用心理控制、以及父亲很少严格控制有关。少年感到被接受、有人需要以及感到一定程度的独立对于其自我价值感和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父母对于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主要在价值观和独立观念方面。这当中可能蕴含着冲突。如果父母和少年之间在价值观、理想上有相同的地方,那么这种冲突就较为平缓,双方可以发展一种相对和谐的社会关系。否则,就可能产生“代沟”。”

  有同学又继续发言道:“那也就是说父母的言行举止还有三观等一系列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好的就会很好坏的也就会很坏是吗?”

  郭教授回答道:“可以这么理解吧!但是也不完全就是一定的,大家慢慢的在接收到其他的知识后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自己产生一些自己的观点来,所以我们大家都要有自己的一些思维不能盲目的相信一件事情的好与坏,要有自己的是非观。”同学们了然的点点头,表示到理解。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