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63章 奇怪的感觉_犯罪心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此外,认罪的侥幸心理还体现在一些犯罪嫌疑人开始时不认罪,直到审判阶段,当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时才选择认罪。这种情况下,犯罪者可能认为通过认罪可以减轻罪行,从而获得更轻的刑罚。这种心理状态反映了犯罪嫌疑人在面对法律压力和证据确凿的威胁时,为了减轻罪行而被迫采取的行动。”张元说道。

  叶子补充道:“认罪心理是指犯罪人对罪行有较深刻认识的内心活动。主要心理特征:(1)罪恶感。是犯罪人一种内在对社会、对他人有罪的情绪体验,这是认罪心理的必要条件。(2)悔罪感。是犯罪人一种内在的自责、内疚的情绪体验,这是认罪心理的前提条件。(3)赎罪感。是犯罪人在外部条件作用下(如政策、惩罚等)从内心产生的一种立功自赎心理,是一种内驱力,在立功自赎的内驱力作用下,才可能出现检举揭发他人问题的积极行为。(4)惩罚必要感。是在前三种心理上产生的一种服法心理体验,也才有可能出现接受改造服从管教的行为。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张元继续说道:“叶子说的很对,其实也就几种心理。畏罪心理:害怕罪行被揭露受到处罚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恐惧。

  侥幸心理:心怀侥幸,自认为可以逃脱罪责。

  戒备心理:这是犯罪嫌疑人为防备罪行被揭露和害怕不能得到公正处理的一种防御反应。

  悲观心理:自知罪行将被揭露,对供认犯罪事实,争取宽大处理丧失信心或抱有对立情绪。固执地采取自暴自弃或者顽抗到底的一种心理状态。

  对羁押受审的抵触情绪,以及受审环境、罪责感等因素形成的压力,而产生的恐慌、绝望、畏惧情绪等,这些消极情绪都会成为犯罪嫌疑人认罪的阻碍。”

  小王好奇的问道:“那么现在的情况,这名罪犯是什么心理呢?”

  张元说:“他的这个情况就有点像是悲观心理,但是又不全像。就感觉是人就是我杀的,我无所谓的那种态度的感觉。反正我也不怕死亡,随便你们想干什么都可以的那样的感觉。”

  众人表示赞同的点点头,对方给人一种很是自大的感觉。这类人就是缺乏同理心和尊重他人:他们往往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同理心,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满足。他们可能会以高傲和轻蔑的态度对待他人,将他人视为自己的配角或附属品。其实这类人只是用自大来表现自己的自卑而已,就会表现出严重的过度自恋。

  那些有不寻常的爱好,总是企图超越他人,追求优越感的人,也是有强烈自卑感的人。还有的人,总是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因为在那里他们能找到优越感,避免自卑感,但是这样做显然是消极的、回避的做法,回避是没有意义的。

  张元说道:“我有一种猜想,他就是在给人抵罪。而且也想过去这件事来证明自己,有可能也是为了让人瞧得起吧!”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