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66章 反社会人格_犯罪心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众人皆全神贯注地聆听着郭教授所言,甚至到菜肴全部上桌后仍浑然不觉。直至叶子提醒大家可以边吃边谈时,众人才如梦初醒般纷纷动筷用餐起来。

  大家又开始边吃边聊了起来,郭教授说道:“其实还有一种在心理学上叫做(反社会人格)。”

  小王连忙问道:“什么叫反社会人格?”

  小雪对着小王说:“你不要打岔,听郭教授说。”

  然后郭教授给大家讲解起什么叫反社会人格:“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态,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我国台湾地区为0.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然而这些均属相对的。

  “反社会”一语虽系政治社会用语,但也从这一侧面突出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的危害,这类人在监狱和劳教机构占相当大比率(40%-78%),不少是累犯或惯犯,往往因发生反应状态而送精神病机构要求医学鉴定。

  反社会人格障碍虽然经常发生违纪行为,但与一般犯罪是有区别的,尽管二者对所犯罪行为均负有完全责任能力,司法精神科医生和司法工作者应区分反社会人格犯罪和不法分子作案:一般犯罪者往往有计划和有预谋地达成犯罪,反社会人格多不能;犯罪者违法目的明显,反社会人格多受情感冲动支配,犯罪动机较模糊;犯罪者在他人受害时作案手法隐蔽和狡诈,企图逃避罪责,反社会人格害人害己,而对自己的危害尤大;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较少造成凶杀或其他严重案件以致判处极刑;一般犯罪的人格固然是有缺陷的,但未达到人格障碍程度,而反社会人格则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沉重的影响,反映在生活的各个侧面出现持续和长期的行为障碍。

  早期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统亲属中有17%-19%为反社会人格,但未得到后来研究的证实。”

  陈述赶紧问道:“那么郭教授,这类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和危害吗?”

  郭教授继续说道:“高度攻击性:反社会人格患者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已众所周知,然而却有一些并无攻击行为。Cleckley(1941)区分病态人格为两类,一类为冲动-攻击型,一类为社会退缩型。Buydeus-Branchey等(1989)发现15岁以前有暴力行为的人到成年较之那些15岁以前无此类行为者易于发生暴力。他们将反社会人格分为具有攻击型行为和不具有者两类,前一类具有终生发生身体暴力的倾向。

  无羞惭感:认为此类人无羞惭感,缺乏与焦虑相关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