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十八章 输出工业化_崛起之第三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将德国的兵工厂搬迁到国外吗?”

  “这是一种方式,但并不是全部。”赫斯曼说,“将某些在德国本土受限制的军工企业的生产部门迁移到友好国家是有效保持元气的方法。至于输出的目的地,首选当然是波罗的联合公国了……那里目前有70万到80万德意志人,是我们能够控制的地方。”

  在制定《灰色方案》的过程中,赫斯曼就让波罗的当局报告了目前所掌握的该国的工业资源状况。该国的工业资源是比较贫瘠的,其中库尔兰自治邦除了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外,基本没有重要的工业资源。

  而爱沙尼亚自治邦的情况则稍好一些。除了森林之外,那里还有非常丰富而且容易开采的油页岩、磷矿和石灰石。

  其中爱沙尼亚油页岩在后世都非常有名,前苏联时期,每年的开采量甚至一度超过3100万吨!历史上,1918年时就已经有开始开采,1924年就建成了第一座油页岩干馏厂。

  不过现在毕竟是1918年,不是1958年。虽然从油页岩中提炼石油的干馏法早就已经出现――工业化利用在19世纪就有了,甚至早于石油的工业化利用――但是受到技术限制,从油页岩中提炼出来的成品油质量不好,而且成本也比较高。

  所以爱沙尼亚的油页岩直到21世纪还是主要用于发电和取暖的,替代低热值的煤炭,当然也有少部分被用于生产酚类化学制品。历史上在1940年,爱沙尼亚页岩油的产量就达到了万吨,主要用于制取化工产品(因为酚含量较高)。

  另外,爱沙尼亚的磷矿和石灰岩的储量也非常丰富。前者是磷化工的主要原材料,后者可以生产水泥,而油页岩同样可以作为生产水泥的燃料。

  也就是说,只要不失去爱沙尼亚自治邦,波罗的联合公国还是拥有一些工业化条件的。不缺乏电力――可以利用油页岩发电;可以发展酚化工和磷化工。可以发展和木材相关的工业――生产家具、铅笔、飞机外壳等等。还可以生产不少水泥。还拥有七八十万素质很不错的德意志人,另外还有许多白俄知识分子和资本家也流亡到了那里――他们会带来人力和一些资本。

  而且那里的交通非常便利,紧靠波罗的海,拥有温达瓦、利耶帕亚、塔林和里加等四个大港,其中温达瓦、利耶帕亚、塔林都是不冻港。另外,波罗的联合公国还有铁路连接苏俄、波兰和东普鲁士。

  “除了波罗的联合公国,”赫斯曼介绍完了波罗的联合公国,又将话锋转向了其他国家。“同我们友好的欧洲国家,如瑞典、芬兰、荷兰都可以成为我们转移军工生产能力的目的地。特别是瑞典,该国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而且军事工业的基础非常不错,又长期秉承中立国策。我想克虏伯公司可以将一部重要的军工部门转移到瑞典。”

  古斯塔夫.克虏伯点点头:“实际上我们已经在考虑将一些工厂迁往荷兰和瑞典了。”

  荷兰和瑞典在历史上就承接了一部分从德国转移出的军工产能,而克虏伯公司其实早就在战败之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了。

  “就是增加了一个波罗的联合公国?”大贝塔似乎有些失望,“古斯塔夫,我看可以先派人去调查一下。”

  赫斯曼摇摇头:“不,夫人,将部分工厂转移到波罗的、瑞典和荷兰,仅仅是输出工业化的一部分。”

  如果只是为了这点事情,开个工业促进委员会的碰头会就行了,赫斯曼和卡尔.豪斯霍费尔根本不用跑到克虏伯家里来征求意见。

  “一部分?”大贝塔问,“那另一部分是什么?”

  “是输出成套工业技术和设备,提升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或者让一个落后于时代的农业国变成拥有最低要求工业化体系的工业国,或者让一个初步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进步成为比较先进发达的工业国。这才是真正的输出工业化!”

  “什么?”古斯塔夫和大贝塔同时一愣,大贝塔皱眉道:“中校,那么您想向哪个国家成套输出工业化?”

  ――

  求收藏,求推荐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