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节66 火种_我在南宋能网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节66

  日本大名从规模上看,与南宋的乡绅与县官差不多。

  而从制度上来看却更类似欧洲的国王与贵族。

  欧洲的国王所对位的当然是幕府的大将军,而日本的大名所对位的就是各类的封地贵族……除了要交税、军事上要服从一定的安排之外,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所掌握的权利与国王无异。

  只是区别在于欧洲的封地贵族权利来源于国王的分封,而日本大名的权利来自于自己所属的土地。

  所谓大名其实是大名主的简称,而且这三个字应该拆分来看。

  主其实就是领主,而其中比较出名的领主自然就是“名主”,而拥有很多土地、很多庄园的,自然就“大”名主,最后简称为大名。

  而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合庄园,大名主多半拥有固定的武力,这些人就是武士……其实概念上与中原大户人家的护院没什么区别。

  只不过日本的地位分化远比中原激进得多,农人地位更低,而统治阶层的地位也更稳固。

  即便到了现代社会,统治日本的依然是天皇、大名等贵族,只是其中经历了一些阶级洗牌,并且换了个统治形式而已。

  观察日本和欧洲的社会会发现很有趣的一点,那就是曾经的统治阶级虽然经历过了大洗牌,但是掌握着绝大多数生产资料的依然是贵族……无论是就有的贵族还是新兴的贵族,这成分总是没变的。

  纵观外国历史,很少有屌丝逆袭的情况,就连艺术作品之中也乐于宣扬“王子复仇记”一类原本就拥有高贵血统的人从底层重新爬起来的故事。

  外国的俊杰看到白马王子的风光会羡慕人家的血统,而中国的俊杰看到皇帝风光出行,则会想“彼可取而代之”。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除中华文明外,无一人曾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

  从陈胜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也”,再到后来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反抗的精神随着岁月,一点点的揉入到了中国人的骨子里,在历史的熔炉中铸成一把高悬于任何统治者的头上的利剑,使其不敢过于逾越。

  老子有云:“人之道,取不足以奉有余。”

  穷着愈穷、富者愈富,从古至今莫非如此。可见这剥削可不是从资本论开始的。

  而老子又有云:“天之道,取有余而补不足。”

  当陈胜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候,人民所觉醒的意志,就在某种意义上化身为了天道,默默的维持着天下的平衡。

  所以,在中华这片土地上才能看到真正的国家级的民生政策,例如兴修水利、疏浚运河、设置义仓、惩戒贪官……

  统治者这么做真的是因为他们心善吗?

  怎么可能!

  看看欧洲,看看印度,再看看日本……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