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六十章 贯虹_大秦扶苏:开局起兵靖难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了,这倒并不是他们良心发现,哀民生之多艰。

  而是发明了更加高效的盘剥手段。

  淋尖踢斛!

  火耗归私!

  扶苏觉得新度量衡不急着向全国推广,可以再等等。

  毕竟道家常言,治大国如烹小鲜。

  大泽乡起义为什么能席卷山东六国,就是因为秦国在统一之后,除了当地的郡县长官之外,其他的官僚依然沿用了六国遗留的旧吏。

  扶苏在翻看了存档的上计文献之后,发现后世里常说的统一度量衡,也只停留在了官方的诏书上。

  山东六国的大多数地方,依然沿用着六国固有的度量衡!

  也因此而引发的赋税问题,让本就不平静的山东六国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

  比如后世里文献中常说的,‘田租口赋盐铁之税二十倍与古’,‘泰半之赋’……

  这一切在山东六国故地都是真实存在的!

  归其原因,还是度量衡的混乱造成的。

  比如扶苏看到的上计档案中,咸阳以北的云阳县有一农户,交的租税为九十七石六斗粟米。

  因为中下田都有,所以平均下来每亩田向朝廷交了一石半的粟米。

  而当年魏国的李悝有过调查,五口之家种百亩田,每亩的产量正巧是一石半!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这样计算的话,云阳县的农户去年什么也没有剩下!

  所以,暴秦啊!

  但魏国的度量衡,源自于周王室,一亩田长度为一百步。

  秦国的商鞅变法后,每户百亩授田,每亩田长约两百四十步!

  加上这些年铁器和农耕技巧的进步,秦人拥有的田亩面积是魏人的一倍,虽然收的赋税还是很重,但却可以勉强度日。

  如果按照同样的方式去收魏人的税呢?

  这就是朝廷在把他往绝路上逼!

  关中地区因为是秦国旧有之地,所以有充足的吏员去监督收税。

  衡器每年校准,收税现场还有‘监者’,防止收租时的舞弊现象,之后还有‘刻所’的吏员负责验收,在质、量上进行考核。

  最后才是颗粒归仓。

  听起来很美好是吧?

  但即便是到了后世,粮站收粮的具体情况如何,就见仁见智了……

  所以韩非才会疯狂强调‘故明君治吏不治民’。

  作为昔日韩国的宗室旁支,韩非大概见惯了人情冷暖、勾心斗角,尤其是和他亲身接触过得那些小吏。

  扶苏看着下方忙碌中的张苍,突然觉得他似乎比自己上次见到时,粗了一圈。

  嗯,他身上的官服貌似要重新定制了……

  扶苏微笑摇头,招手将公输轨叫了过来。

  “朕要的一百把贯虹刀可打造好了?”

  公输轨站在丹陛之下拱手说道:“回禀陛下,截止前日,一百把贯虹刀已经全部制作完成。臣这次来,特意携带了一把请陛下检验!”

  扶苏点点头,一名内侍急趋而出,旋即捧着一把长刀走了进来。

  这是一把在现有的环首刀基础上改进而成,刀身狭直,刀柄长约一尺,方便双手持握。

  其实扶苏本来想将它命名为绣春刀的,但考虑到老朱家有专利,所以就命名为贯虹刀,取长虹贯日之意!

  至于交给谁用,自然无需多言。

  ps:有关黍米和度量衡的内容,来源于《山西羊头山黍样实测度量衡标准考》,作者赵晓军。

  pps:感谢‘我心漫漫’、‘书友2016……9437’的月票!(?ω?)chaptererror;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