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零二章 南北动向_从推进城到多元宇宙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状态,粮食亩产不足25公斤,总人口就40~50万左右。

  没有错,此时的倭国只有40~50万人口。

  黑衣卫甚至不用深入调查,就可以推理出倭国的人口。

  亩产25公斤,要养活一个人,需要20亩耕地(考虑种子和天气的影响)。

  此时倭国的占领区内,平原地区只有万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关东平原,现在还处于半开发状态,整体可利用的耕地面积,也就~万平方公里,合计1800~1950万亩。

  1800~1950万亩,除以20,就是90~万,这就是此时倭国的人口承受极限。

  而以古代落后的组织能力、加上贵族的土地兼并活动,土地的人口极限还要折半,就算是倭人省吃俭用,40~50万人口,基本就是极限了。

  如果没有大量遣唐使带回去唐稻(疑似占城稻)、大量农业和冶炼之类的技术,倭国根本没有办法发展起来。

  另外后世对于高句丽人口的定调也是错误的,69万户的规模?350~450万人口?那些砖家是不是把现代农业代入古代?

  哪怕是高句丽的农业生产技术和隋朝一个级别,考虑到辽东和乐浪半岛的气候,亩产有80公斤就顶天了。

  就辽东半岛加乐浪半岛的一半,想养活350~450万人口?怕不是将新罗、百济、契丹、靺鞨七部都一起加上去。

  ……

  李风在佐渡岛留下一个连,加上一艘武装运输船,然后继续沿着对马暖流北进。

  大概在航行了370公里之后,便抵达了虾夷岛的西南角,在附近建立了留下三个连和三艘武装运输船。

  此时对马暖流已经精疲力尽了,再也无法冲到更高纬度的海域。

  李风立刻启动蒸汽机,继续北上。

  贴着虾夷岛的西海岸,又航行了三天时间,他们抵达了枯叶岛(库页岛)的西南角。

  在附近发现一个几十人的小部落,他们和毛茸茸的虾夷人不一样,属于典型的鲜卑—东亚人种。

  不过李风和他们尝试交流之后,发现他们语言和靺鞨人不太一样。

  其实李风不知道,枯叶岛上的窟说人,其实是很久以前遗留在这里的东洲人,和印第安人同源,他们的语言就是属于印第安语系。

  这个小部落的人,用储存的兽皮和一些肉干、浆果,和李风交换了打火机、白糖、食盐。

  而李风也通过交流,知道了岛上的一些消息,枯叶岛上有三个比较大的部落,总人口在四千多人左右。

  他们中北部部落,还去过中原。

  当然,他们不是走海路,而是渡过靺鞨海峡(鞑靼海峡),和靺鞨七部一起去交易。

  毕竟靺鞨海峡的北部,宽度只有10公里左右,小木船就可以飘过去,另外他们还可以等冬季海面结冰,到时候可以迅速来往两岸。

  未来随着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