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宰相肚肠_重生于康熙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后户部正印还是由张廷玉掌了。

  在外人看来,则是曹顒这个新尚书底气不足的缘故,衙门里难免就有些说辞出来。

  有说曹顒无能,只是入了皇上的眼,才接二连三地补肥缺,实际上不过是个摆设;有说张廷玉以大学士之尊,刻意压制曹顒的,说法不一。

  加上张廷玉为人谨慎,处理政务上,也是如此。不管什么公文,都要亲自阅过再下结论,即便是曹顒已经处理的过的也是如是。

  落到外人眼中,这样就有些过了。

  同张廷玉比起来,曹顒可算是户部的老人。他在户部做过郎中,还做过侍郎,有不少部署如今都熬成户部老人,分散在各司中,就有许多人为曹顒抱不平。

  加上那些想要浑水摸鱼的,推波助澜之下,就将户部的气氛闹的很是紧张。

  曹顒很是无语,虽说在外人眼中,他只比张廷玉差一品,可是皇亲的身份,即便不能势均力敌,也当差不多。

  曹顒却有自知之明,他十六岁出仕,张廷玉三十二才授官,张廷玉比他多读了十六年的书。

  他出仕后,地方官、太仆寺、内务府、户部、外放,东一锤子,西一棒子,都没有资历太深的衙门,看似一条青云之路,却也波折不断;张廷玉却入职南书房,一直在御前,一步一步升上来,没有犯过任何纰漏。

  再说出身,曹顒出身织造府,父亲当时有些手段,多是私下不能见光的,不能言传身教。

  曹顒所行的“阳谋”、“阴谋”,多是纸上谈兵。

  张廷玉却是出身相府,父亲又是康熙朝名相,再经过御前二十年行走,见识自然不是曹顒能比的。

  曹顒对张廷玉这名留青史的“三朝元老”,很是尊敬。

  他本是也是谨慎的性子,尚书又不比侍郎,需要关注的又多了,难免有看顾不到的地方,有个张廷玉这样勤勉地人在上头顶着,曹顒还巴不得。

  毕竟,这户部最是水深,即便是不伸手,也容易惹一身腥。

  曹顒淡定地做个中转站,将下边的公文,阅过再上交张廷玉。然后他就秉性张廷玉那句名言,“千言万言,不如一默”,事事听张廷玉示下。

  效果很好,干活的时间缩短了一半,每日里能闲下不少功夫来,自己松快许多;另外这沉默寡言的态度,也显得有些高深莫测,凭添了不少官威。

  从这琐碎的公文中解放出来,曹顒便空下思路,想富国之道。

  雍正是个务实的皇帝,要是曹顒想要日子顺心,也要有点成绩出来,才能有混日子的底气。

  如今,雍正朝三大改革,“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已经有了,只剩下“官绅一体纳粮”,虽说这些年也有些风声出来,却一直没有推行。

  这可是挑战整个士绅阶层的行为,曹顒不愿捅这个马蜂窝。

  思路再三,曹顒决定从两个方面入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