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百零三章 君臣对_重生于康熙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数,以平价从其买粮,或者以子弟功名“募粮”纳捐。

  曹颙早在江宁时,就晓得地方乡绅,多爱储粮。

  早年在江宁城发生洪灾的时候,曹寅还出面斡旋,使得江宁知府衙门从魏信家“借”过粮食,赈济灾民。

  就是曹家在昌平海淀的几个庄子,都都有粮仓储粮,就是为了防灾荒之年。

  若是按照朝廷的常理,从地方官仓调粮赈济,还不知要耽搁多少时日,饿死多少饥民。

  地方粮仓,不能说十座九空,也处处是猫腻。漕粮的话,牵着到漕运与南方衙门,周期长不说,等着揩油的人多,真拨粮赈济,到饥民口中的,能剩下一半就是侥幸。

  曹颙提出这“买粮”、“募粮”,并不是首创,历年往年这买募都是秉承自愿原则,官服并不强行执行。

  “为富不仁”这个词语,在这个时候多得到极好的展现。那些家中有粮的乡绅,有几个愿意将粮食捐出来的,多是哄抬物价,高价售出。

  如今,曹颙的条陈中,将这两条定为“摊派式”,就杜绝了乡绅靠着储粮,哄抬地方粮价之事。而是,还弥补了官仓粮食不足,漕运粮食运输时间久的不足。

  再往下看,这防疫一条,如同上边一条一样,初看并不稀奇。

  毕竟,大家都晓得,“大灾后有大疫”,但是过去防疫,多是哪里爆发时疫,就封锁哪里,而后再使人去医治;曹颙的条陈中,却是以“预防”为主。

  既各州府预备大量生石灰,在各地饥民云集的赈济点,做好防疫准备。

  第三补耕,则是为了今冬明春做准备。

  毕竟,北方节气,即便春夏干旱,入秋也会有一两个月的雨季。不要小看这一两个月的降雨,时间掐准了,可以种一茬秋薯。

  马铃薯,红薯这两样,都是不挑地,出息的农作物。

  就算今秋雨水不足,产量不足,亩产也比寻常粮食可观。百姓人家,种上两亩,过冬的粮食就解决。

  这条陈不长,没有什么华丽辞藻,却是实实在在的利国利民之言。

  “好!”四阿哥看完条陈,再望向曹颙的眼神带了几分炙热:“皇上果然没有看错认,曹颙确是治国能臣!”

  他执掌户部十多年,这赈灾之事并不陌生,自是晓得地方弊端。

  曹颙这三条,并没有对地方官场有半个字的微词,但是若不是深知官场弊端,也不会思量得这般周全,处处以百姓生计为主。

  被四阿哥一个大男人这般盯着,曹颙就算脸皮再厚,也有些顶不住,忙低下头道:“微臣羞愧,不过是身在其位谋其事,尽责而已,当不得王爷的褒赞。”

  “好一个‘尽责而已’,倘若我大清官员都能记住这四个字,也不至于禄蠹横行,民生多艰!”四阿哥见曹颙不骄不躁、谦逊内敛,忍不住又赞了两句。

  对于曹颙二十七、八就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