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50章 首战次大陆(三)_辛亥大英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ps:汗,不是跳章!而是我忽然发现章节序号不对,现在纠正回来。

  飞机停稳后,杨秋立刻带着大家和几名设计师钻进被命名为轰12的轰炸机。

  轰12是轰7服役后,空军因觉得载弹、航程和高度均不足,与1938年招标的第二代远程轰炸机。当时的最重要指标就是“一万公里、60吨、五吨弹药至少5000公里半径”。这三条吓直接吓走很多公司,最后底蕴实力最强的流星、空客和北方雷神三大公司拿出h11、h12和h13三款验证机,经两年的角逐,最终空客公司的h12胜出。

  轰12外形酷似图95,不代表性能一样,繁复的仪表和设备告诉杨秋,这还是一架标准的二战轰炸机,不过是用上后掠机翼等技术。内部集成上,比美国政府已经签署采购协议的b-29还差些。不过它也有自己的优势,航程和体积都要比b-29略大。最大时速600公里,空重37吨、最大起飞重量是65吨,最大升限13000米,最大转场航程12000公里,带四吨炸弹时作战半径6000公里,八吨4200公里,就是可以从河南信阳起飞轰炸印度德里然后返航。设计最大载弹量11吨,不过这时要减少四分之一载油,不然飞不起来,半径也只有2700公里,自卫武器是十二挺机枪。之所以在航程、升限和载弹量上取得突破,靠的就是四台2500马力的五叶涡桨发动机。

  各大国中,除了日本和意大利,其实都已经在研究涡轮发动机,其中又以英国的底蕴和技术储备最强。1939年1月秘密完成800马力型号的试车。涡轮喷气发动机也装机实验。但战争却让英国减缓了科研速度,并集中力量在进度最快的喷气和活塞发动机上。美德法苏也都有过类似研究。但他们不是没迫切需求,就是国家没了,或者像苏联那样材料和技术储备不足,最终于1938年起全部束之高阁。

  中国因为有杨秋和资料机,早在30年代初就开始储备技术,到3010计划时正式列入国家最高科研项目。早期因为材料技术不足只能搞出构架,直到计算机出现,材料研究才加快。1938年底是中国航空业最重要的转折点。当时恰逢英国急需轰炸机,所以杨秋用一千架轰炸机协议,交换到被誉为喷气金属的镍基和钴基合金,再综合经济危机时期从美法购买并自己完善海绵钛和粉末冶金技术后,最终发展出的钛合金和镍铬钛技术。最后还要加上去年金壁辉从德国换回的司克龙(铝锂合金),才终于英国试验后的第四天,完成800马力样机试车。

  别看开局落后三天,但因技术储备尤其是材料技术的突破,加上欧洲陷入战争放缓脚步,从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