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4章 廷推_皇兄何故造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尚书代为主持,并逐渐形成定制。

  廷推作为廷议的一种,是有明一代,最正式也最权威的选拔重臣的渠道,因官员铨选由吏部执掌,故而一般由吏部尚书代为主持。

  因为廷推具有极强的权威性,所以无论是程序还是人员,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首先是参与廷推的官职,一般来说,如果是京官,则七卿以下,三品侍郎以上的官职才有资格经由廷推任命,外官则仅有巡抚,总督两种官职可以参与廷推任命。

  其次是廷推的程序,吏部会提前拟定三到七人的备选名单,然后由吏部尚书代皇帝主持,由朝廷在京的所有三品以上官员逐一投票,选出二到三人,呈送御前,由皇帝圈定最后人选。

  正常来说,六部尚书级别的大臣,要么由皇帝下旨特简,要么由九卿会推,鲜少有经过廷推产生的。

  所谓会推,实际上是一种小范围的廷推,有明一代,将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及通政使九位重臣,合称九卿。

  在内阁权压百官之前,九卿便是文官当中的顶级大佬,会推便是由这九个人,共同进行推举,算是小型的廷推,也是六部尚书的主要产生途径。

  但是这一次和以往不同……

  随着土木之役大败,六部当中的户部和兵部两位尚书,加上通政司通政使,九卿一下死了三个。

  除此之外,刑部尚书金濂和工部尚书石璞,皆在外地随军平叛。

  九卿当中有五个都无法参加,会推自然无法举行,因此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廷推。

  这么一会工夫,王直已经读完了几个候选大臣的履历。

  随即,在礼官的指挥下,在京所有三品以上的文臣,依次上前,将自己的意见投入早就准备好的箱中。

  过程漫长而无聊……

  朱祁钰就这么看着,心中却不由得叹了口气。

  见微而知著,从这场廷推便能看出,勋戚的势弱,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要知道,作为朝廷最正式的任命程序,廷推的权威度无可置疑。

  但是这些年来,由于五军都督府的掌事官一般由皇帝直接任命,廷推已经渐渐成为了铨选高级文臣的专用程序。

  不知从何时起,廷推已经有了心照不宣的规矩。

  廷推武臣,则由在京三品以上所有的文武百官参与推选。

  但是若廷推文臣,则只需要三品以上的文臣参与推选即可。

  会推亦是如此,若是会推五军都督府都督,则由五军都督府实职都督及都督同知,会同九卿推选,但是若是会推七卿,则只需九卿参与即可。

  到了明后期,则更加离谱,甚至就连廷推高级武臣,也没有勋戚们参与的份。

  从根上起,让勋戚武臣就受制于文臣,如此下去,怎么可能不被一步步打压?

  时间一点点过去,随着最后一名文臣入列,王直开始唱票。

  按照廷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