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99章 典制与成例_皇兄何故造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忧心刑案繁重,刑部难以承担,所谓在其位当谋其政,此乃职分也,定不会因刑部之过,耽误朝廷大局。”

  所以说,很多时候,埋头做事其实是有好处的。

  这一年的工夫,就在众臣的目光都盯在朝廷的各种变局的时候,刑部却在安安分分,不声不响的加班加点,处理自己积压的案件。

  正因于此,在陈镒说恐刑部事忙,处理不及的时候,金濂可以理直气壮的说,刑部虽然事忙,但是却绝不会拖后腿。

  要知道,这两年的工夫,朝廷中枢变动的这么大,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刑部,整个大明六百多个州府,两千多个县,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案件。

  这些案件,无论大小全部都会汇总到刑部,但是,很多的刑案,刑部可以审理清楚,却无法执行下去。

  究其根本,是因为自流放以上的犯人,都需要朱批方能生效。

  先是太上皇要亲征,所有的刑案一概压下,随后朝堂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对抗瓦剌上面,再往后,互市,宗室,太上皇南归,各种各样的事情接踵而至。

  整整长达两年,来自各地的刑案无法正常处理,积压的数量有多么恐怖可想而知。

  但是,即便面对如此浩繁的部务,金濂依旧能够不急不缓,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内,全部处理完成。

  单凭这份政绩,谁来说刑部的政务处理能力不行,金老大人都能理直气壮的怼回去!

  不过,陈镒自然也不是好对付的,面对金濂的辩驳,他倒也没有生气,只是捻了捻胡须,道。

  “金尚书所言自然是朝廷典制,但是,你我皆知,朝廷政务繁难复杂,很多时候不得不做以变通。”

  “过往之时,凡有官员犯罪,若非案情极其复杂难以辨明或有难赦之罪当慎之再慎,皆是由科道参劾,天子御准,虽略悖典制,却胜在快捷轻便。”

  “军屯一事,事关国计民生,一举一动皆当谨慎考虑,从大局出发,刑部处理刑案的能力,老夫自然是信任的,但是,这毕竟没有前例可循,贸然为之,需要慢慢摸索。”

  “但是如今,缺的恰恰就是时间,整饬军屯需要从快,不然的话,极易多生波折,所以,老夫觉得,还是一切以军屯为主,如果刑部有意愿的话,十三道御史巡查各处时,手中也查得了一批刑案,可以移交刑部,如何?”

  这番话说的,金濂脸色不由得一黑。

  我堂堂刑部,缺你们十三道御史那几个案子吗?

  如今的状况下,刑部真正想要的,可不就是改变过去的成例,能够直接插手对于文武大臣的审讯。

  这一点要是达不到,要你那几个案子干嘛,真当刑部很清闲吗?

  张了张口,金老大人想要反驳,但是,却一时之间也想不到该说些什么。

  朝堂之上,往往就是如此,各有各的道理。

  金濂说太祖的典制,陈镒就说过往的成例,金濂说刑部能力强,不会拖后腿,陈镒就说事关重大,不敢冒险。

  反正,大家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出的理由,也都十分充分。

  就像陈镒所说的,刑部的能力大家都信任,但是,现在这个状况,没有必要多生这种波折。

  这不仅是陈镒一个人的看法,事实上,也是在场其他众多大臣的想法。

  金濂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才感觉到有些为难。

  不过,也只是短短片刻,他就反应了过来,他在这跟这帮人硬扛什么呀,让刑部参与军屯,又不是他金濂提的。

  这事儿是天子的意思,既然如此,让他金濂一个人舌战群儒,不大合适吧?

  于是,金老大人想了想,便可怜兮兮的将目光投向了上首的天子……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