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章:大办团练_一个人的明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其实,刘重元很早就多次向朝廷提议,鼓励各地在乡大臣大办团练,以便协助明军剿灭流寇。以各州府县乡的团练为密密麻麻的渔网,以机动清剿的明军为渔夫,以保境安民的团练限制流寇的机动,以追剿的明军追捕流寇。这样一来,流寇最大的优势“流”字也就化为无形。且不说刘重元记得的后世清末,以湘军、淮军为代表的团练武装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为大清续命五十年;就说当下威名赫赫的李自成,最终怎么死的?不是死于明军,不是死于清军,居然是死于名不见经传的九宫山团练之手。

  团练武装不需要有多强的战斗力,只要能够一段时间里抵挡住流寇的肆虐,不要让流寇抢到粮食,不要让老百姓被流寇挟裹壮大流寇的力量;团练修筑坞堡保境安民,一座座的坞堡成为阻碍流寇流动的堤坝,让流寇野无所掠日渐衰弱,甚至都不需要官军的清剿就自行灭亡了。

  团练武装也不需要朝廷的衣食粮饷,出于对流寇的恐惧,地方士绅也会拿出粮食、银子来建团练保境安民,这种不费一钱而增百万兵的办法多好啊!

  好处讲了一箩筐,可是无论是皇帝还是内阁和兵部,都对刘重元的提议投了反对票,前年流寇肆虐之时,刘重元再度提起团练一事,还遭到了杨嗣昌的严厉训斥。

  为什么呢?这就要提到中国历朝历代的一个特点了,那就是总结前代得失。历代王朝鼎革之后,都要审视和总结前代灭亡的教训以便本朝鼎祚绵长。

  汉朝刘邦百战定天下,总结秦亡的教训,一是劳民太过,修建始皇陵、阿房宫和长城,北逐匈奴南灭百越,天下的百姓劳役无度怨秦久已,所以汉初从太祖、惠帝、文帝到景帝四代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二是不行分封,不分封宗室则赵高乱政无人能够制止,陈胜吴广起义乃至六国复国,也没有藩国能够护卫,所以,汉高祖在翦除了异姓诸侯王之后立即大封宗室,将天下郡县一大半都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子侄以卫护朝廷。

  其后的三国、隋、唐、宋、元等朝代,无不在立国之初总结前代教训来制定本朝的国策,这些总结或对或错,或歪打正着,或功亏一篑,人力有时尽天意不可违,有的时候总结的再好,后世子孙不争气怎么也是白搭。

  那么大明在取代元朝之后汲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其他的且不说,其中就有一这么一条。

  元末,刘福通等汉人大起义,元廷无力镇压,因此就允许地方豪强自己办团练,打击各地风起云涌的红巾军,元末几大军头例如扩廓帖木儿、李思齐等都是地主团练发展壮大起来的。可惜,这些私人武装强大之后,不仅不去剿灭红巾军,反而相互攻杀争抢地盘,强大如扩廓帖木儿甚至拥兵进京介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