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0066章 秦牧滞留_少帝成长计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关中’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时值秦国战略扩张期,秦惠王当政;张仪在提出关于其余七国的战略——‘连横’之计中,便对关中盛赞不已。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而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之所以被张仪称为‘关中’,则是因为:如果以上帝视角来看的话,整个关中就像个碗,被四面怀绕的山脉紧紧包裹在内。

  四面环山,形成天然的军事屏障,在保证了关中的军事防御的同时,又为关中带来了充沛的降水。

  若想出入关中,除非翻山越岭,跨过从未被开发过得深山老林,否则,便只有四处可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以及北边的箫关。

  不严谨的说,关中就像是一座天然形成的巨大城池,而东南西北四关,就是出入‘关中’这座城池的大门。

  箫关,大概位于后世宁夏固原东北方向,汉北地郡、上郡以及左内史交叉口,六盘山山口处,倚泾河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出关中的通道。

  出了箫关,往西可达陇西、北地,往北可达上郡,王东北可至代国,乃至于云中、燕国。

  而汉长城,便是自陇西郡起,直到燕国;唯一的一处缺口,便是云中郡。

  在陈平的猜想中,秦牧被小皇帝派去调兵,最大可能便是北出箫关,至陇西一带,召某支边军入关。

  原因很简单:西出散关,再沿秦直道走上数百里,便是西南夷;南出武关,则是汉中乃至于巴蜀···

  东出函谷,那就更不可能了——出了函谷关,过了大河,便是河东;再往外,便是赵、齐等关东诸侯王国···

  唯有北出箫关,才能最快速度召那支神秘的边军入关,解小皇帝之困局。

  但秦牧却在箫关前徘徊不前,这就让陈平很疑惑了——小皇帝现在应该像热锅上的蚂蚁般,日思夜盼秦牧招来的边军为自己解困才对!

  左思右想,陈平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秦牧手中,没有传、引!

  唯有这种可能,才能解释秦牧在这种生死攸关的关头,丝毫不顾时间流逝,停滞在箫关前。

  可这就更让陈平想不明白了:若不是为了传、引,那秦牧出发之前,去找长陵脚下那个守灵户做什么?

  总不会是在那种紧急关头,去探望人家吧?

  越想,陈平便觉得越不对劲;感觉思绪好几次摸到了真相的衣角,却都没能抓住。

  沉思许久,还是没能得出结论,陈平只好暂时放下这件事,

  修书一封,用涂泥封住卷尾,陈平唤来亲信家奴,令其将竹简送去少府衙门,再三强调:一定要亲自交到少府卿本人手上。

  处理完琐事,陈平刚走到后院外,先前去送信的家奴上气不接下气的跑回来,目光中满是惊骇。

  陈平心中猛然一紧,赶忙上前,问道:“可是有边军叩关?”

  那家奴却是狠狠摇了摇头,满脸慌张道:“主公!北阙外,有人敲响了登闻鼓!”

  ·

  ·

  ·

  PS:骚瑞啊,说好半夜更新,没发出来,七点的更新也拖到现在。

  解释一下吧:手上没有工具书,所以我之前的考据部分都是在搜索引擎查阅史书。

  但关于这一章的内容,我在百度搜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关中之所以叫关中,是因为有四个关隘/六个关隘/两个关隘···

  哪四个/六个/两个?

  这答案可多了去了,比我口袋里的钢镚儿还多···

  没有准备靠谱的文献书籍,确实是我的问题,但那些书实在太贵了···动轨500一本,佐吏俸禄微薄(目前为零)实在是穷,只能百度;碰到这种存疑的,我就得卡壳。

  花了一晚上翻阅资料,最终选了最靠谱的‘四关说’,估计后续会有支持‘六关说’和‘二关说’的读者喷我···

  唉,苦也···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