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四章 三王_盛唐剑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得。草民家中还算殷实,不为钱财所困,未必出仕,沾惹一身勾心斗角?前年听闻国公一首《出塞》,莫名感动。前不久游玩石堡城,见石堡城下国公的题字剑书,感慨悲烈,想着草民醉生梦死的生活,是因万千白骨换取来的,更是羞愧的无地自容。至此立誓:愿以七尺身躯,提清风三尺,投笔从戎,效命国公帐下!”

  裴旻让王之涣夸得极不好意思,笑道:“你有此心,某焉有不收的道理。正好我麾下正缺人手,你若不嫌弃,便在我帐下先充当文书吧,待确定你能力,另酌情评功提升。”

  王之涣毫不介意的道:“愿为国公效命。”

  “对了!”裴旻想起王之涣先前提的好友,不由道:“你若有怀才不遇的好友,亦可以举荐他们。真有大才,旻还可向陛下举荐。”

  王之涣道:“属下早年教的几位好友,大多于属下之前的想法差不多,对于仕途并不热衷。倒是近年结交了两位知己,却也有为国效忠的心思。此二人论及才华只怕更胜我一筹,只是年岁偏小,无半点功名在身。”

  裴旻忙道:“无妨,所谓不拘一格降人才,功名什么都是后话。只要真有才,还怕没有功名?”

  他一听王之涣说才华更胜他一筹,心里不由痒痒的。

  王之涣答道:“他们两人无巧不巧与属下同姓,一个双名昌龄,另一个单名一个维字。”

  王昌龄、王维!

  裴旻有些心理准备,但听王之涣说出王昌龄、王维名字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心底一阵震撼。

  七绝圣手王昌龄!

  诗佛王维!

  都是赫赫有名的绝顶人物!

  而且他们两人都有一定的政治建树,并非是那种纯粹的诗人。

  王之涣疑问道:“国公听过他们?”

  裴旻笑道:“神童王维的大名,长安谁能不知?”

  王昌龄现在名声不显,但是王维的名号裴旻但真是听过的。

  王维才华早显,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还写的一手好诗,画的一手好画,还有音乐天赋,一到长安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名传京师。

  王之涣一想也是,说道:“昌龄兄对国公推崇备至,只要属下相招,十有八九回来。至于摩诘兄,这个……属下不确定。”

  裴旻道:“无妨无妨,能来一个是一个。”

  王之涣也乐意为自己的好友,求个功名,毫不犹豫的应了下来。

  裴旻想着万一王昌龄、王维都来了,那么以后再将李白、杜甫招来,那自己麾下可就是群英荟萃了。

  加上现在的张九龄,这个时代最顶尖的诗人都是自己的部下了吧?

  仅是想想,裴旻便觉得兴奋。

  王之涣的文书地位并不高,只是一个小吏,干着帮裴旻起草文稿的工作。但他并不嫌职低官卑,也没有半点才高气傲的态度,认真的处理着手中的每一件事。

  裴旻也不时的考验着王之涣的行政能力。

  王之涣对答如流,确实颇有能耐。

  裴旻虽未立刻提升他官职,却也分摊了一些他本职之外的事情于他处理。

  这天裴旻对王之涣道:“你处理好手中事物,回家歇息的时候绕个远路,去鄯州的各大粮店看看粮食的储备情况。刚刚我得到长安传来的消息,说赈济粮因为河道堵塞,比预计的要延迟半月,看看市面上的粮食是否充足。”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