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发粮风波_七十年代小财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啦啦文学网

  刚进腊月第一天,村里的大喇叭传出谢大伯的声音,让大家拿着东西,去大队办公室门前广场,等着算工分,分粮食。

  谢韵听了,赶紧拿上就麻袋,出门往村里走。

  到了后,发现大家发粮的积极性比干活可高多了。人已经来了一大半。谢大伯跟于会计还有几个人坐在桌子后面,他们旁边放了要分的粮食。

  红旗大队一共80多户,400多口人。成年劳动力一年最多能挣两千多公分,一公分4分钱,现在农民都苦,辛苦一年一个人还挣不到100块钱,两千工分里还包括口粮要扣除出去的,劳动力多的人家全家加在一起可能还有百来块的收入,有的孩子多、劳力少的人家能持平就不错了,家庭收入主要就靠年底多养的一头猪跟家里鸡下的蛋。

  还有像谢韵这种困难户,还要倒欠队里的工分,村里这样的人家也不多,除了她,大队的马寡妇家,一个人带了两个6岁孩子,家里还有一个瘫痪的婆婆。还有刘老实家懒人多,他老两口跟大儿子养了家里其他两房,也是欠公分大户。

  成人一年350斤口粮,听着挺多,后世好多女人减肥,一顿饭也吃不了2两米,但是有个名词叫脂肪定量,人体所需营养需要均衡,蛋白质的摄入不能少。但是现在人一年吃不上几回肉,热量来源主要靠主食,再加上干的都是重体力活消耗格外大。所以350多斤口粮根本不算多,何况350粮食可不都是耐饿的玉米。

  红旗大队靠山,只在大队南边有一部分水田,每年的大米上交之后,每口人还能发个20斤就是相当不错的年景了。剩下的有200斤是玉米,红旗大队土地肥力一般,没办法像有的地区实行玉米、小麦套种,所以没有麦子发,不够的用地瓜、黄豆、红豆、高粱、糜子等杂粮来填补。

  村里的知青也来了,没和村里人站在一起,单独站在广场旁大柳树下面。谢韵是穿越来第一次看清这些下乡来修地球的知青,一共20多人,男女各一半,谢韵使劲调动脑海的记忆,只对10来个人有一些印象,大都是找过她麻烦的。他们有的来的时间长有5、6年的,有的来的晚,林伟光来得就晚,才来了2年。大多是省内其他地方来的,也有几个是外省人。看穿着还是比村里人略好,收拾得也干净一些。

  谢韵不是不怀疑那天晚上的嫌疑人是知青里面的人,但是现在冬歇不出门干活,自己也不可能贸贸然地登知青的门,只能等着来年天暖和去地里干活时再摸摸他们的底。村里不是没有小姑娘爱往知青点跑,王支书的小女儿就数去的最勤的那一拨。但是,谢韵不能去,知青里面有的人对自己可是深恶痛绝的,这不那个叫王红英的恶狠狠的眼神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