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十一章 买马_重生东汉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刘辨来阳翟一事,在阳翟县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被渐渐淡忘,为了应对这个比平时更加寒冷的冬季,人们都卯足了劲儿,投入到西城区的建设中。

  目前西城区的建设进度还是极快的,城墙在太平道围攻县衙之后便已竣工,砖石垒砌的城墙,外面又抹上了一层水泥,坚如铁石。如此迅捷的修筑速度,连携家带口前来阳翟的荀彧亦被惊得目瞪口呆。

  按说此时城墙的修筑方法,多用夯筑法。夯筑法又分为平夯法与方块夯法,在汉代则通常用平夯法筑城。平夯法亦即版筑法,即两面夹板,在夹版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实。这样一层一层夯筑起来的城墙,虽耗时费工,却是廉价而极为坚实的,是中国古人以其勤劳和智慧探索出来的筑城方法。这种修筑城墙的方法,铸成了中华民族以泥土为代表的建筑文化。

  古代中国人多以土和木头进行建设:城墙多以土夯筑,宫室则多用木头建成,而皇家的宫室则多建筑在土台之上,用以显示威仪。因此,在中国一说到大肆进行建设,便会说是“大兴土木”。不仅是城墙和宫室,就连道路,亦是以泥土修建。秦始皇修建驰道,用以彰显皇帝的威仪,便是以泥土夯平筑成,道路宽广达到五十步,路两边每隔三丈就种上松树。并在道路两旁筑上土墙,里面用铁条加固,就像现代的钢筋。这就是所谓的“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西方以石头为代表的建筑文化。古罗马无论是修筑神庙,还是建筑道路,皆以石头,甚至雕塑亦是以石头为原料。这与中国的建筑文化迥异,却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汉朝,出现了外裹以长约四十五厘米的砖石,内填泥土的城墙,而新筑城墙的厚度则达到了十几米。而且郭斌在城墙上每隔十米建一个马面,用以增强城墙的整体防御能力。

  所谓马面,首先见于《墨子》中的《备梯》与《备高临》二篇,其中所说的“行城”即“马面”。它是一种凸出墙面的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的敌人,使其三面受敌,增加敌方攻城的难度。

  若按照此时修筑城墙的方法,即便是像阳翟县西城区这样的小工程,也要十个月到一年的方能筑成。可阳翟的西城,在城墙两边以特制的长条砖垒砌,在城外掘土成河,再将这些土石运到城墙内,填实,省却了最为耗费人力的夯筑程序,使得筑城的速度大大加快。

  阳翟的城墙高约两丈,也就是四米半多一点,与旧城墙相连通。《史记·禹本纪》说,大禹定自身为一丈,以其十分之一为尺,因此男子叫“丈夫”。夏尺实际只有今日市尺的4寸8分,大禹只有4尺8寸,仅1.6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