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一章 材料革命_纳米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着半开玩笑:“你忘记我是哪里毕业的啦?”

  反应过来的陆学东,顿时心里大定,黄修远是哈工大毕业的,和他的母校西工大一样,可不是一般的高校。

  而贺稳在国内的官方研究所干过,自然知道哈工大的背后代表着什么。

  从实验室出来后,他吩咐代替黄伟常的助理张雷,先去黑省的冰城,设立一个办事处,然后在哈工大附近租一个安全的仓库。

  紧接着将氮20生产机,以及钝化设备,分解成为一个个零件,准备通过航空托运,运输到冰城那边去。

  在这套设备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是那片“六边氧化硅—石墨烯薄膜”、电压参数、真空负压参数,以及钝化配方。

  因此薄膜和参数芯片,被他单独拆解出来,准备随身携带过去。

  在等待的日子里面。

  黄修远和陆学东等人,又根据之前的六边氧化硅制造工艺,完成了另外三种多边氧化硅,分别五边氧化硅、七边氧化硅、八边氧化硅。

  这些纳米多边氧化硅,在未来的纳米材料学专业中,被归纳为一个大类型,具体名称有些长,叫“二维纳米—4+n边—氧化硅材料”。

  其实这个类型的纳米材料,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可以电控过筛原子或者分子,并且让通过的原子分子,在消耗电能,和其他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生成各种各样的纳米材料。

  因此这类材料,也被称为“纳米分子筛选器”,除了黄修远合成的氧化硅族,还有其他几个族。

  氧化硅族的纳米分子筛选器,是最容易制造,也是最容易实现商业化量产的一族。

  在实验室内,经过气相沉积后,将大量七边氧化硅,嵌合在石墨烯薄膜上。

  他们得到了一片七边氧化硅—石墨烯薄膜,在一系列实验后。

  陆学东露出惊喜的神情:“这个东西简直是最强水分子过滤器。”

  一台改造后的设备中,通过给水体施加大约1.7倍大气压,压力就可以迫使水体中的水分子,快速通过通电的七边氧化硅—石墨烯薄膜。

  如果施加的压力提升,水分子会以更加快的速度通过,而水体之中的其他物质,则会被留在另一侧。

  贺稳也兴奋不已:“黄总,我们的回收厂,之前不是在头疼那些垃圾废液,这下可以解决一个大问题了。”

  “污水过滤器的事情,你们尽快和工程组联合攻关,同时想办法,处理过滤下来的污泥。”

  贺稳急忙回道:“黄总放心,我一定尽快完成。”

  随着一系列技术的研发成功,燧人公司的研发部内,对于公司的未来,也是信心高涨起来。

  如果不是保密要求,多边氧化硅—石墨烯薄膜的发明,绝对是材料学界的一个里程碑成果,作为核心发明者的黄修远,想斩获国内外的学术奖项,估计是手到擒来。

  对于这些材料的发明,燧人公司仅仅注册了分子式的专利,但是其他生产工艺的专利,一概都没有注册。

  分子式注册专利,那是因为这个东西,必然要投入到市场上,只要别人有心,要拿到一些样品,还是防不胜防的。

  但是生产工艺,却不一样。

  只要实验室和研究员保密,单凭样品,要逆向工程出这些材料的合成工艺,没有七八年的投入,以及一点运气,难度是非常巨大的。

  而且燧人公司的安全部,可不是开玩笑的,随着大量新材料的爆发,实验室和重要设备,都是二十四小时专门看管。

  之前制定的严格保密制度,也终于发挥效果了。

  6月14日。

  助理张雷回到汕美,说东西已经到了冰城仓库,那边的办事处,也安排好了住宿。

  第二天,他和张雷一行人,在鹏城宝安机场搭飞机,直飞黑省冰城。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