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七十九章 扩大基数_纳米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他不改变谢清的命运,对方将苦苦挣扎几十年,最后只能含恨而终。

  这些被改变的人,他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好,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成为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文学家,但黄修远的想法非常简单,那就是扩大基数。

  当基数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量变也是可以引起质变的。

  根据目前的数据,本土的大学生总人数为亿人左右,其中本科生人数为5842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9%、4%左右。

  这个比例太小了,如果可以达到5亿大学生、3亿本科生,那本土的人才将增加4~5倍。

  加上吸收了高丽、东瀛、大洋洲和东南亚的人才。

  这将是多么庞大的一股力量。

  人才基数扩大,也意味着科研潜力的扩大。

  而人才有了,大中华又拥有庞大的物质基础,两者配合起来,那将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如果再将相关制度调整好,别说诺亚会一家了,就算是北美、西洲、露西亚联合起来,他们在人才总量上,仍然不是大中华区的对手。

  今年本土的教育领域,也做了很大的调整,比如降低学杂费用、调整各大高校的经费、扩大招生比例、调整教育方式之类。

  还有大量被重新整合的成人大学,比如所谓的电大,就全面由刺槐蚁公司接管,开始改变之前的营运策略。

  这些高校将变成真正的二次教育,计划在未来15年内,实现亿~亿人的再教育。

  当然,这个计划会根据每一年的执行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保证产业升级过程中,工人和农民可以跟着进行素质升级。

  不这样做,这些人将成为社会负担,而不是社会的促进力量。

  虽然本土在未来,可能不会缺少物资,但养着这么多低素质人口,又何尝不是一种变相削弱自己。

  那些超过50岁的民众,或许没有办法了做出大改变了;但是50岁以下的民众,还是具备再教育的潜力。

  燧人系在这方面,就一直努力改变着员工的综合素质,就算是环卫工人的老人,也有不少热爱学习的人。

  比如在传统文化上,很多老人多多少少有一些传统手艺,燧人系因地制宜,组建了老年文艺办公室。

  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愿不愿意却去做的问题。

  宝安岛的东江大道。

  孙国良一行人在沐浴着夕阳余晖,走下悬空轻轨的车站。

  他们来到人行道上,看着人来人往的大街小巷,行人的脸上,挂着千奇百怪的神情,但自信和笑容是最多的表情。

  孙国良展开手臂,露出一丝笑意:“从今天起,我也要当一个大国公民,一个自信向上的公民。”

  看着有些不一样的同伴,费杰瑞、李浩群、阿茶也露出复杂的笑容,同时心里涌出一个念头:或许这样也不错。

  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这种心态变化,其实可以归纳到皈依者狂热的行列中。

  没一会。

  他们来到一家日料店。

  这是一家东瀛人开的日料店,连不少员工都是东瀛过来的。

  一个东瀛女服务员,拿着菜单款款而来,然后恭敬地用标准的普通话问道:“几位,这是菜单……”

  聊了几句,孙国良就感受到了不同,这家日料店在香江也有连锁店,但香江店和这里的态度,有明显的区别。

  这里的员工更加热情,也更加耐心,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

  点菜后,他留心了一下,发现其他服务员的态度都非常好,没有香江店的那种距离感。

  这种情况,让孙国良若有所思。

  当我们无比强大的时候,这些外人才会更加尊敬我们。

  没有实力的弱者,只能毕恭毕敬。

  谢谢各位亲的支持(ω`)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