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5章 “暴花户”_重生香港之风流人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力来自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低于%的增速。在中美贸易存在不确定因素情况下,中国对美货物贸易出口增速也大幅下降。中国经济增长的重担落在了消费头上,消费成了新的顶梁柱,全社会都在不遗余力的助推消费主义,过度消费。

  所有商家都在不遗余力的鼓吹过度消费,宣传和诱导,通过广告操纵社会情绪。在社交平台和广告无孔不入、肆无忌惮的煽动下,消费被与身份、阶级、品味、智商联系在一起。

  常见的广告有:没有一个姑娘会因为买买买变穷,尤其是漂亮的姑娘;男人擦泪不刷卡,那是万恶的旧社会;20岁时喜欢的裙子,40岁穿上已没有了任何意义;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娶老婆,一定要娶会花钱的那种;……

  更别提那句诛心的:“你舍不得买那些漂亮、好看、具有品质感的东西,是因为潜意识认为自己配不上它们。”

  2016年双11,天猫在微博上祭出了三观炸裂的口号“没有一个姑娘会因为买买买变穷,尤其是漂亮的姑娘”。稍后,又提出:“妇女能顶整片天,感谢咱们的新中国。男人擦泪不刷卡,那是万恶的旧社会。”

  比伊万卡还赤裸裸地将“商业女权主义”摆上台面,捏造消费的正义性和紧迫性,煽动人们正大光明的放纵自己的欲望。包括“花呗”、“借呗”这些产品的命名也是居心叵测,传达出的是轻佻肤浅、随心所欲、不负责任的价值观。

  仅仅一个月之后,161名女孩****流出。这些17-23岁之间的少女为了筹钱买包、化妆品、电子产品不惜上传身份证和照片。某些网贷平台更是赤裸裸的声明“漂亮的姑娘就能贷到款”,相较于天猫的口号“漂亮的姑娘不会因买买买变穷”,到底是谁在打谁的脸?

  这种消费观念,已经远远脱离了正常消费的范畴,消费与人的真实需求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商品和形象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刺激人们的欲望,把自身的快乐建立在无节制花钱、追求物质消费的奢华上,还理所当然视为新潮和前卫。

  为此网上出现了一个新词“暴花户”。指的是一些人,本身没有什么钱,但特别敢消费,经常莫名其妙地就能花掉一大笔钱,花光了又很丧的人。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调查报告》,普通高校的学生支出中,购买衣物仅次于饮食消费,其次是社交娱乐、通讯交通,学习培训则排在最后。14年双11,高校学生消费总额超过30亿,人均1个包裹。在知乎上匿名写下自己深陷网贷泥潭过程的孩子们,无不是把钱花在了电子产品,恋爱开销,衣服鞋子上。

  而一旦逾期支付,消费贷外包的催债公司会打电话给你的父母、同学、支付宝好友,让你陷入恐惧和羞耻。

  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工业革命之后,消费主义盛行,商家利用各种渠道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借钱消费成为潮流。只不过经历过多次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打击,人们的消费理念逐渐趋于理性和保守。

  “Ican'taffordit”,已经不是一句羞于启齿的话。在一项针对美国年轻人的调查中,60%的受访者没有单件价格超过2000美元的产品,超过一半的人在电子产品上的花费没有超过500美元。

  美国人对名牌的概念是最低的,穿着的衣服很便宜随意,他们可以毫不尴尬、脱口而出“Ican'taffordit”。

  “Ican'tafford每周三次外出用餐”,“Ican'tafford每年两次出国旅行”,“Ican'tafford两百美元的大衣”……

  “Ican'taffordit”在英文世界从来不是一句羞于启齿的话,绕开消费主义的泥沼与桎梏的办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理直气壮地大喊一声:老子买不起!

  。牛牛小说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