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代火器的价格_帝国的黎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年的英国。在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中开始在整个欧洲使用,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没有全面取代十二使徒药管(习惯或者保守势力使然)。不过这种弹药的延续时间是相当的长,看过电影“悲惨世界”的人大概还记得里面制作这种弹药的镜头,直至美国内战时期这种弹药仍然在大量使用。

  实际上直到17世纪,火绳枪在欧洲的军阵中也仅是起辅助作用。

  1分半钟一发的发射速度,90米以内的有效射程,

  小于弓箭三四倍的杜普伊“理论杀伤力指数”,

  当然很难对付骑兵。

  三眼銃管約長一尺,銃口如鳥銃大,可容鉛彈三錢。鐵要煉熟,兩筒相包務使合縫密實,眼內大小得宜;亦以鋼鑽稍車之,使眼內光直,出彈方準。三管攢而為一,用箍三道或只用口箍一道。眼要挨底鑽使不後坐。銃後共打一庫箍裝目柄,柄後用一鐵鑽或以鐵箍。」[6]

  這段資料當中最重要的是「管約長一尺」這句;由於「透重鎧之利在腹長」[7],槍管僅長一尺(約30公分)的三眼銃在擊穿鎧甲的能力上就遠遜於管長三尺(約90公分)以上的鳥銃。從上引資料可知,相較於能在百步(約181公尺)之外施放的鳥銃[8],三眼銃施放的有效射程僅有三、四十步(約54-72公尺)。當然,重點是只要槍管的長度能增加,威力就能加倍;因此在薩爾滸之戰前夕明軍的三眼銃射程可能已可達八十步(約144公尺)[9]。儘管如此,這種武器本身的構造設計就注定它必須在犧牲穿透力或者增加重量之間選擇其一,以達成增加射速的設計目的。

  明軍此次面對的敵人最急需的便是能擊穿重甲的兵器。從前面的敘述可以知道在整個戰役期間,金兵的典型應戰方式是著重甲者持長槍大刀在前,穿輕甲者在後射箭。據說女真人將鐵匠集中在其都城的北門,鐵工的居所延袤數里,專門製造鎧甲:盔甲、面具、臂手、馬甲全為精鐵打造[10];完成的鎧甲拿箭來試射,不凹陷、沒刮痕則賞鐵匠,否則殺無赦。[11]徐光啟說朝鮮人與女真人對壘,儘管「非無銃箭」,仍然「被奴步兵驟進,將拒馬木登時撤去」,原因便在於「甲堅固也」[12]。可以就此推想伴隨著著槍林彈雨下的金屬撞擊聲穩定推進、不損分毫的女真鐵人如何引起了明軍的恐慌,衝到近前怒翻這群膽小鬼躲躲藏藏倚在身前放槍的屏障。

  鴛鴦陣的特色在於它完全是一種以小部隊近接作戰為目的而設計的類型,因此即使在僅有12人、6人、甚至4人的狀況下,士兵都能選擇相應的作戰陣型發揮團隊戰力。較多士兵組成的陣型在殺傷其中一部分後可能就無法正常發揮其陣型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