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84 东边(2)_朱允熥赵宁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都不用多,再过十年,等太子成人之时,这些人就完全可以跟南书房诸位大臣,分庭抗礼。

  “这几个书虫跟李以行有过节?”

  李景隆纳闷道,“他们不是一向不怎么掺和朝政吗?”说着,又骂道,“蠢材!吃撑了?”

  在他看来,这些人只需要好好给太子教书就是了。未来的权柄是水到渠成的事,而现在太子还年幼呢,根本护不了他们,他们却急不可待的跳出来。

  不是蠢材是什么?

  “我先头说,陈迪在谋山东巡抚的位子!”解缙又低声说了一句。

  霎那间,李景隆明白了!

  皇上从武昌回京之后,罢各省布政司使改为设置巡抚。,主管军民政务。

  巡抚之人可由各部和都察院推荐,再经皇上定夺。

  看起来不过是官位的改制,但其中涉及的却是权利的重新分配。

  比如以前,一省的布政升侍郎那绝对是高升。

  可在设定巡抚一职之后,日后凡是京堂侍郎大小九卿等,必须有主政一省的履历。所以现在侍郎谋求一省的巡抚外放,反而是为了以后再进一步做打算。

  陈迪谋求山东巡抚的位子,他以前是詹事府的属官!而东宫那那几位,则是洪武年间就主管詹事府了。

  李景隆的后背,隐隐有些发凉。

  刚设各省巡抚的时候,朝堂诸公所提及的候补名单中,就有几个以前詹事府出身,如今在各省或为布政,或为按察使的官员。

  而当时李至刚实授了都察院,在这事上能说上话。就开始跟张紞他们打擂台,张紞他们提的人李至刚看也不看就是否。

  另外还有一事,皇上去广西那一次,对沿途各省的监察御史大为光火甚是不满。

  李至刚掌管都察院后,狠狠的把地方上的监察御史都洗了一遍。

  要知道,那些地方上的监察御史,多是翰林出身。翰林出身入詹事府,再为地方清贵监察御史,然后再转回中枢。

  这正是历朝历代,读书人进入帝国核心决策圈,最为稳妥的一条路。

  而李至刚,一下子断了多少人的路?

  多少詹事府出身的官员的上进之路?

  以前翰林院的清流御史言官,淮西勋贵,还有实干派官员等构成了大明朝堂。

  而皇上登基之后,清流一再被打压,淮西勋贵退出朝堂,文官之中南北之争暂且偃旗息鼓。如今占据朝堂的,大多是实干派。

  所以翰林院的清流隐隐有和詹事府合流的趋势.....因为他们的利益诉求是相同的。

  甚至他们的合流,也是皇上所希望看到的。

  朝中不能有党争,但若是所有大臣都拧成一条绳,皇上就难做了!

  推举各省的巡抚就是皇上先放出来的饵!

  布政之上设置巡抚,削弱布政司的权利,也是对大明朝堂内外的一次重新洗牌!

  皇上是喜欢实干派,但不代表实干派都是好人!各省巡抚不就可能都是实干派!

  所以这个时候,詹事府出身的官员们,就走到了台前。

  他们必须或多或少的,在这次大明朝堂的洗牌中,得到利益,乃至得到皇上的信任。

  这种诉求皇上是乐见其成的!甚至是给了他们机会的!

  其实这次洗牌,就是大明朝从洪武年开始,几次朝堂大动作时的翻版。

  当初太祖高皇帝就是抬高东宫詹事府的官员们,制衡淮西官僚集团。更是用他们,填补了李善长胡惟庸等人死后的空缺。

  只不过这一次的洗牌,相对于洪武年间来说,绝对算得上温和,温水煮青蛙一般的温和。

  另外皇上让另外一股势力崛起于朝堂之上,也是为了避免新旧之间的争斗。

  谁是新,李至刚是新!

  大明朝李至刚这样的官员不是仅有的,而随着新政的深入,能办事的李至刚将处处皆是。即便不是,那些官员们为了上位,也会学着模仿着李至刚。

  他李至刚现在是势单力薄,可是以后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谁是旧?

  实干派是好,但实干派一系的官员,掌握巨大的权力太久了!

  权力,可以润物细无声一般的让人产生变化。

  在利益面前,变得顽固守旧!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

  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

  阅读最新章节。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