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35章 关西民乱_明末:带着复兴号崛起外东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若是说山/东和淮/北地区是郑毅这边有意为之,陕/西的情况则是顺水推舟。

  陕/西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过到了明朝的时候,陕/西基本上已经落魄了。

  关中沃野早已不复当初,甚至已经算是相对贫瘠的地区了,毕竟什么地方耕作几千年不停歇,土地的肥力也会消耗殆尽。

  整个陕/西包括陕/西布政使司和陕/西行都司两个部分,布政使司就是管理后世的关中和陕/北地区,行都司的管辖范围是后世的宁/夏与甘肃地区,这两个地方也是民族复杂、战事频繁的地带。

  自从郑毅占领了长城以北地区,收服了鄂尔多斯部之后,大明在北部边境就舒坦不少。

  但是南部和西部还是有些混乱,河西走廊一带盘踞着不少迁移过去的土默特、鄂尔多斯和和硕特等部落,青/海的高原上则是迁移过去的和硕特蒙古,以及蒙古裔和藏裔杂居的乌斯藏地区。

  经常被骚扰,从来无法追上去,这就是河西走廊一带的防御状态。

  不过相比于以前,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北边打完南边上的局面要好太多了。

  银川卫都已经开放了互市,大明和大华两国的交流日益深入,尤其许多大华的商人进入,带动陕/西诸地的经济发展,老百姓从中也受益不少。

  不过陕西毕竟太穷了,已经穷到老百姓只能凑合活着的地步。

  加上天灾人祸不断,在万历四十八年,也就是一年换仨皇帝的1620年闹了起来。

  起因不在于别的,也不是华夏帝国在背后推波助澜,而是陕西的百姓自发的组织起来发动起义。

  万历四十八年三月,关中的渭北地区滴雨未落,老百姓恐慌至极,怕是大旱灾又要来了。

  两年前刚来过一场旱灾,当时差不多家家户户都遭了灾,卖儿卖女的才算是熬过去。

  若不是那次关外的大华及时出手,调运了一大批的粮食平价进入关中,他们恐怕真撑不下去。

  眼看着旱灾又要来了,老百姓必须要赶紧想办法应对啊,一时间从关中波及到陕西全境。

  买粮自然是第一要务,陕/西这边和中原还有所不同。

  中原好歹自耕农占比多一些,但陕/西土地贫瘠。

  很多人活不下去的时候都将田地卖给了大户。

  造成佃农的数量要高于自耕农。

  自耕农好歹紧一紧裤腰带,还能挤出点粮食撑俩月。

  但佃农就麻烦了,越到灾害之年,东家对他们的盘剥越严重,几乎就没自留的粮食。

  百姓疯狂地买粮,大户则是疯狂地囤粮,豪族则是捂紧了口袋不放粮,坐等粮食涨价。

  那段时间整个陕西的粮价都涨疯了,一天三个价,今天还是二十文一斤,明天就是三十文,甚至一百文一斤都找不到粮食,物价更是翻了翻的往上涨,老百姓手里的钱几乎每天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