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82章 立规矩_大明小公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差?再说了李云睿再有钱,能有皇帝有钱吗?整个天下都是他老朱家的,大笔一挥就凭空多了五十亿,朱棣能帮大明托底。

  当时,李云睿听了朱棣的主意之后,气得差点喷血,在跟朱棣反复讲解了这事的危害之后,朱棣终于在圣旨后面加了一句,后世子孙勿为之,算是双方的一种妥协。

  50亿,想要花出去,难!

  想要花出去,还不能引起整个社会的物价变动,更难……

  李云睿算了一下,大明六千万人,算到每个人头上,平均一个人83贯,想想这个就让李云睿发麻,因此,李云睿的想法就是让这些钱沉淀到固定资产中,绝不能流入到市面。

  修铁路,李云睿也想干,但现在蒸汽机刚出来,连锻机都没有,怎么能造出来铁路来呢?火车的车轮、主轴,需要将钢铁反复锻造,才能承压,否则火车一启动,车身就垮了。

  知易行难啊!

  但造桥,李云睿还有把握的,无非就是钢筋混凝土而已,只不过在长江造桥,要将水泥泥浆灌得深一些而已,这项技术大明已经有了。

  墨家的记载中,在四川地区有一种卓筒井技术,和后世灌桩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处。

  历代所食盐来源主要有四类:海盐、池盐(湖盐)、井盐、岩盐(矿盐)。井盐就是通过打井抽取地下的卤水来制盐,卤水开采往往在地下百米、乃至千米。北宋时期,四川大英县卓筒井镇人发明了一种卓筒井采卤技术。

  所谓卓筒井就是一种小口深井,凿井时使用“一字型”圜刃钻头,采用冲击方式舂碎岩石,注入地下水,以竹筒将岩屑和水汲出。卓筒井的井径仅碗口大小,井壁不易崩塌,采卤效率非常高。

  大文豪苏轼曾在自己著作中记录到,“自庆历、皇祐以来,蜀始创筒井。用圜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井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筒致水数斗。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人无不知。”

  卓筒井四大技术,圜刃、泥筒、套管、机械。

  圜刃就是钻头,世界历史上最原始钻头,圆形的钻头上其底部横凸“一”字刃,十分锐利,用来破碎打井过程中遇到的岩石。由于这种钻头先进,井匠只要在地面操作即可,这和后世的灌桩技术中的打桩机何其相似?

  还有个是套管,用楠竹一节一节制作成套管,下入井中,构成井壁,一来防止地下水混入卤水中,二来防止松软地层的井壁垮塌,苏轼著作中记录说:“卓筒井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牝牡相衔就相当于螺丝跟螺母连接,一节一节下去,最深可达千米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