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94章 没事的时候,就会发生事端_大明小公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云睿可没有嫡庶之分,自己的娃,干嘛还得分亲疏远近?这不脑子有毛病吗?

  别人爱怎么想,那是他们的事,反正李云睿会一视同仁。

  画完图之后,李云睿亲自督造,打了几套样品出来,送到宫里一套,自己留了一套,剩下的送到了红颜会,让会员去仿造,对外销售。

  李云睿每天抽出一个时辰来,跟俞士吉和袁复两人,讨论治理江南水患的事情,李云睿利用后世的一些治水知识,帮俞士吉和袁复两人打开了一扇新的治水大门。

  大明对水患的治理,大多是发生了水灾之后,朝廷才会出面,讲究地是灾后重建;后世的治水原则是防患于未然,更加强调事先防治。

  水灾,是任何朝代都无法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的城市地形都是平坦的,大多数城市都是高低不平,尤其是南方丘陵地带。

  密码

  将可能遇到的洪涝考虑周全,未雨绸缪,然后再规划水道、河道及水利设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水灾带来的危害,才是正确的方式,这种治理方式,讲究地是“治未病”。

  但这种方式有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被人诟病为浪费公帑,道理很简单,这些设施造好之后,水灾就发生不了,那么,相关水利设施就会被人认为是无用的。其实他们是不知道,正是有了这些水利设施,才确保了水灾不会发生……

  人性就是这样,一个高明的医生治好了“未病”,没人会感激他;而一个普通的医生治好了“已病”,患者会敲锣打鼓,送上锦旗。

  李云睿从俞士吉和袁复两人那里,也学到了不少江南水患后救灾的方式。

  水灾是江南地区最频繁的自然灾害,然而洪水暴虐的江南地区,在历史上却几乎从未出现过饿殍满地、哀鸿遍野、白骨累累的现象,也很少发生大规模的社会动荡,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要知道,在封建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而小农经济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一旦遇到大一点旱灾、水灾,家里就没有了余粮,往往就活不下去了,只能向朝廷申请救灾,但古代科技不够发达,无论是信息上报,还是政令下达,都需要较长时间,这中间就会出现百姓活不下去,起兵造反的情况。

  而江南地区的救灾模式不同,灾害发生后,当地的地方官会立即下沉到一线受灾地区,巡视灾情,安抚民心,维护社会秩序,同时将灾情的一线情况上报朝廷,请求朝廷蠲免(免除租税、罚款、劳役等)。

  如果灾区粮食短缺,导致粮价飞涨,地方官利用启用常平仓、预备仓的粮食,开办粥场,来平抑粮价,赈济灾民。同时,地方官还会鼓励富足之家捐米,并“酬以官爵”,当然这不是卖官鬻爵,岗位大都是一些微末小吏的角色。

  而江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