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二十四章 多尼尔—228运输机_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轰隆隆~~~”

  随着一阵轰鸣的雷声,倾盆的大雨如瓢泼般倾盆而下,瞬间就将远处的山峦变得模糊一片,看着窗外已经如同溪流般不断下坠的雨水,门丁格尔黄色的眉毛不由自主的皱了皱,旋即转过头,端坐在椅子上,双手伏在打字机上飞快的敲出一串漂亮的英文字符:

  1987年4月17日,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的降水仍在持续,这里的道路泥泞不堪,机动车辆根本无法行驶,只能依靠人力和牲畜勉强维持对外的道路。

  然而不幸的是,昨天晚上,突然的山洪冲毁了唯一通向外部的道路,被困的不止是当地的百姓还有驻扎这里的军队。

  据当地官员介绍,他们有足够一个月的存粮和其他生活物资,前段时间轮换的驻军也带了一批,相比之下国境线对面的中国形势更加严峻,因为他们背后的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在六千到七千米。

  突如其来的降雨摧毁的不仅仅是这里的桥梁、道路还有农田,同样也将对面赖以维系的对外通道断绝,而中国只有区区24架S—70“黑鹰”直升机可以执行飞越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

  可显然这些直升机的数量严重不足,根本无法应对日益严重的山洪灾害。

  为此当地驻军指挥官今天上午曾表示,如果中国方面无法对灾区进行救助,他们出于人道主义愿意帮助中国进行救援。

  虽然我很愿意见到当地驻军对中国一侧的帮助,但现实却并不乐观,虽然当地官员和驻军军官信誓旦旦的保证他们的物资充沛,即便道路被冲毁,也不会影响生活,可根据我的观察,当地居民的粮食和食盐已经所剩无几,然而当地官员和驻军却没有丝毫发放物资的意思。

  当然,我这个驻外记者的物资是有保证的,不过价格却比之前贵了三倍,而且只收英镑或者美元。

  种种迹象表明,当地的情况并不如同那些官员和军官说的那么乐观,具体情况我会在后续详细报道。

  路透社记者,马丁·门丁格尔,于鲁格尔镇。

  当最后一个字敲完,门丁格尔将新闻稿拿下来仔细的看了两遍,没发现什么问题,就准备到后面的电报室,将这篇新闻稿发往位于新德里的路透社的分支机构,然后在经过分支机构形成正式的新闻,以路透社的名义发往全世界。

  为此门丁格尔从桌子底下拿出一小瓶柴油倒入小型发电机中,然后使出吃奶的力气,将柴油发电机启动,等了五、六分钟后,待发电机组预热完成,这才接通电源,启动无线电发报装置。

  可就在门丁格尔一番忙活,总算可以发报的时候,房门忽然被人从外面推开,一个披着雨衣的高大男子闯了进来,门丁格尔不悦的皱了下眉头,刚准备一阵口吐芬芳的把来人给骂出去。

  就听闯进

  请收藏:https://m.wrbet.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